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怎么给孕妈运动降血糖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怎么给孕妈运动降血糖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在怀孕期间如果有糖尿病,那么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使血糖降低,快走,慢跑就可以了,如果怀孕已经达到中晚期的程度,那最好慢走,不可以再快跑了。注意这段时间生活起居要规律,不要熬夜,如果血糖特别多的话,饮食是需要严格控制的。否则妊娠期糖尿病容易发生巨大儿。
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是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。而且,有研究显示:每餐30min后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母儿无不良影响。
中等强度身体活动需要中等程度的努力并可明显加快心率,一般为运动后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50%-70%,主观感觉稍疲劳,但10分钟左右可得以恢复。最大心率可用220减去年龄计算得到,如年龄30岁,最大心率为220-30=190,活动后的心率以95-133为宜。
常见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:快走、游泳、打球、跳舞、孕妇瑜伽、各种家务劳动等。
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运动习惯,结合主管感觉选择活动类型,量力而行,循序渐进。
运动的时间:可自10min开始,逐步增长至30min,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。
运动频率:建议3-4次/周。
需要注意的是:
(1) 防止低血糖反应和延迟性低血糖:在进食30min后再运动,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-40min,运动后休息30min。
(2) 血糖水平<3.3mmol/L或>13.9mmol/L者停止运动。
如果是孕前就有糖尿病,建议餐后运动20-30分钟,不建议空腹运动,尤其注意避免出现低血糖,随身带糖、面包等。
如果是妊娠期糖尿病,餐后运动可以有助于餐后血糖的降低,如步行,时间20-40分钟,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和血糖监测情况来调整运动时间。也要注意防止低血糖哦~
希望有帮助。
了解糖尿病是什么,就知道该怎么做了。大多数人,甚至不少医生,都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。其实绝非那么简单,血糖高只是现象,不是根本,根本是啥呢,脂肪代谢紊乱!糖尿病简单说就是一种脂肪代谢紊乱,血糖升高的病症。!!这就是说你对甘油三酯,胆固醇等血脂的东西要足够重视,你血糖自然就下来了。(不排除先天糖尿病,不在这个理论范畴)。针对这个入运动,减脂,增强脂肪代谢,增加身体基础代谢。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,制定一个合理的,适合自己的运动***方案。所有锻炼,都是要针对个体情况去分析,别人的锻炼方式,不一定适合你。比如运动员,健美比赛人员,军人等等……我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,无法说出你具体的运动量及动作。你最好老自己,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,或者找个懂运动的,跟进全面了解你的体能,帮你制定***。
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
糖尿病患者因病不能起床活动,或者不易入睡,醒后不愿意起床的,可以选择卧床运动。
卧床运动有以下几种方法。调息运动法:全身放松,入静,缓慢呼吸,先呼后吸,以呼为主,自然吸气。顺其自然,以舒服为度。呼吸可深可浅。意念运动法:闭目调息,想着做体操、打太极拳、做八断锦、打球等自己平时喜欢的活动。四肢或全身运动法:双手十指交叉握拳做松紧活动,双足十趾伸曲运动,双手腕、双足腕活动,四肢伸曲活动,挺胸、收腹运动。患者还可以坐着活动,方法为:下肢单或双肢颤抖,脚趾抓鞋底,自我全身[_a***_]活动。
如果条件许可,患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,量力选择各种运动,如散步、走路、骑车、跑步、爬楼梯、打球、游泳、滑船、滑雪等。打太极拳、五禽戏、八段锦、跳舞也是很好的运动方式。
根据体型选择运动强度
运动的强度决定运动的效果,患者应根据自己的体型选择运动强度,既达到运动效果,又确保安全的心率(安全心率即最大心率的70%~80%,一般人最大心率=220-年龄)。正常体重型的病人应选择轻度运动,如散步、做饭、清扫、购物、拔草、步行、下楼梯、广播操、平地骑车等;偏胖体型的病人应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,如慢跑、上楼梯、坡路骑车、快步走、滑雪、滑冰、打台球、登山等;偏瘦体型的人应选择长跑、跳绳、打球、游泳、击剑等活动。
运动负荷量应由小逐渐加大;运动时机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,有规律、持之以恒地进行。
根据病情掌握运动“宜忌”
1型糖尿病患者,血糖控制不满意,高于14mmol/L,不宜参加运动,以免产生酮症;新近发生的血栓、各种急性感染、急性并发症者,不宜运动。患有高血压者不举重、屏气;有视网膜病变者不举重、不潜水,运动时头不低于腰;有周围神经病变者避免过度伸展,不负重;严重的糖尿病肾病、眼底病变、心功不全、严重心律失常、糖尿病足、高血压者,运动宜轻缓不宜剧烈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么给孕妈运动降血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怎么给孕妈运动降血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psrw.com/post/12234.html